2012年6月20日在北京全国人大的会议中心,我荣幸的参加了领导科学研究会主办的《消费主导经济与领导管理科学创新高峰论坛》会议,这也是三株公司的掌舵人吴炳新先生的新书《消费通论》出版的研讨会。人大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司马义.艾买提,政协副主席李蒙等领导参加,会议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主持。我是唯一一位曾经在三株公司工作过而参会的“三株老人”。
在会上我翻阅着《消费通论》几百万字的宏观巨著,被74岁的吴炳新先生的执着追求深深折服,几十年来吴炳新先生在企业发展和经济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作为企业家,吴炳新先生在中国健康产业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创造了单一产品成功的高峰,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作为理论家,吴先生博览众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观点,丰富了经济发展的理论。《消费论》和《消费通论》等深层次理论研究著作的出版,是吴先生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最好诠释。 作为一个曾经在三株公司工作多年的高级职员,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三株的成功发展,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在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历史上,大多数的人把三株视为成功的典范,也有的人把她视为危机公关不当的例子,虽然褒贬不一,但三株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我作为经历过三株公司不同发展时期的局内人,有自己的看法。
加入三株公司(当时叫济南大陆拓销有限公司)其实很偶然,是从电线杆上贴的小海报得知,经校友介绍加入的。但是一入职就被吴炳新先生的企业理论所吸引,当时觉得很新鲜,很受鼓舞,有一种热血澎湃的冲动,后来才知道这是企业文化的魅力,在1993年那是很能激发有志向的青年人的。正是理论和梦想的感染支撑我经历了三株公司的创业、发展、辉煌和转折的青春时光。
其实吴炳新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的问题,那是十年浩劫后全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探索,也是思想解放的萌动。非常难得的是一个在包头工作的知识分子,能够把忧国忧民的思想和个人的见解通过笔端,执着的向国家领导人表达,是一个公民对国家经济前途思索的呐喊。这些理论的探索在《吴炳新文集》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在三株公司工作期间,我一直被三株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吴炳新先生和吴克立先生不断通过讲话和文字,诠释着三株的 思想。三株是把毛泽东思想和西方经济发展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是民主与集中的结合体,也是中国最早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企业之一,但是又深深的烙有中国的印记,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的印记。
三株公司刚刚起步时,第一个拳头产品——三株口服液的研制就是微生态学与营养学、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吴炳 新先生形象的把它比喻为草原上牛羊马共生产物,因此三株口服液效果好是必然的,这也是三株公司创造年销售80.6亿的产品基础,更是多种理论在一种产品上的突破。
吴炳新先生一直笔耕不辍,无论是在三株创业时的艰难时刻,在科研和生产最繁忙的日子,还是在发展遇到困难的时节 ,吴先生一直不停的探索人类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很难说三株公司的发展是吴炳新先生理论探索的产物,还是三株公司的发展丰富了吴总的消费理论学说,为《消费论》的问世增添了最好的例证。
除了三株公司和吴炳新先生在理论上的发展外,有几件小事我记忆犹新。在三株口服液刚刚研制成功时,由于销售局面 没有打开,资金链紧张,到银行贷款没有资格,只好高息在民间融资,眼看着公司就要停摆。当时吴炳新先生的眼睛布满血丝,压力和心情可想而知。产品的生产不能停下来,资金缺口太大,已经不能够给全部员工发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吴总决定,先给生产一线的工人发工资,如果还有剩余再发其他人员的工资。当财务副总告知我们这个消息时,大家很感动,因为普通生产工人的工资较低,全部的生活费用来自于工资,没有工资生活将会很艰难,这个决定体现了三株理念和文化的人性化。 但是这一决定没有付诸实施,我当时在邯郸当经理,大陆公司(三株的前身)自己工厂生产的第一批三株口服液,就是在邯郸销售出去的,给公司汇回了销售款,加上同仁们的努力,三株缓解了资金的压力。
1995年我第一次负责三株公司人力资源的时候,三株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宏伟发展计划,称为“大陆部署”。也就是一年之内要从几十个公司发展到128个公司,除西藏外,完成全国销售网络的建设。完成这项任务最关键的是人员的配备,是上百个经理如何来,是否能够称职,还有大量销售、财务、企划等人员的招聘、培训和考核。
于是每天我在各地区要经理、招聘人员和公司开办的紧迫性的状态中度过,效率最高的一个公司从派人到达当地到公司开办手续完整只用了七天。但是由于发展的速度太快,干部总是不够用,人力资源中心成了三株发展的瓶颈,各个部门都认为人力资源拖了三株发展的后腿,于是我多次萌生退意,三次书面请辞。吴炳新先生看到报告后多次找我谈话,给我卸负担:“公司发展的确快了些,也超出我的计划,干部不够用的,总要想办法解决,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啊!”
吴克立先生则不断教我方法,他说:“咱们一起干,形成一个干部培养的体系,从招聘、培训、选拔到任免形成一条龙,干部就会源源不断的培养出来。”很惭愧,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掌握好干部培养的真谛。
1996年我作为第一个派出开辟国际市场的三株公司干部,吴炳新先生节俭的言传身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为了支持中国申办奥运会,三株公司出资600万元资助从香港到北京的横贯中国的申奥长跑活动。吴炳新先生陪同省市的领导在出访美国后,到香港参加活动的起跑仪式,吴总到达香港后,没有参加盛大的晚宴,而是到三株的香港公司指导工作,给我们展望三株公司走向世界的美好前景。
晚饭时我安排了大酒店就餐,吴总坚决不同意,他说都是自己人吃碗面条就行了,别摆排场,把钱花在刀刃上。我认为不太合适,但是吴总十分坚持。于是叱诧风云的三株公司的当家人,就在路边的小店吃了一碗面条,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两个人一共花了109港元。
虽然离开三株已经十几年了,但是三株已经在我身上烙下了印记,每当别人说三株引领了一个健康时代的时候,我总有一种亲身经历的自豪感;每当别人对三株说三道四的时候,总会分辩几句,觉得别人并不了解三株,而妄加评判。每到一个城市,三株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群体的召集号,而大家坐在一起谈的最多的也是那些在三株工作时的难忘时光。
杜文赞 2012年6月20日于济南
|